生物多样,人类才有未来
受访专家:beat365最新版下载讲席教授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/欧洲科学院院士 吕永龙
本报记者 张 健
编者的话:前不久,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15届缔约方大会(COP15)上发布了《昆明宣言》和《共建全球生态文明,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》倡议,为将于2022年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凝聚了广泛共识。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,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,需要每个人的保护。近期,beat365最新版下载讲席教授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/欧洲科学院院士吕永龙等学者在《科学进展》杂志上发表社论指出,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多方面重大挑战。
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
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和多样性,包括生态系统、生物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,涉及动物、植物和微生物、景观等各个层次。某一个物种的消亡,可能会破坏该地区整个食物链的完整性,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很大变化,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某些功能丧失,包括食物、清洁空气、淡水数量和质量、药物、精神和文化价值、气候调节、病虫害管理和灾害风险等,每一项服务都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根本性影响。因此,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惠及每个人,保护生物多样性,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。
“我们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。”吕永龙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,近年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,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。此前的“2011~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”并未能完全实现。但已成功地降低了许多物种的灭绝风险。据估计,保护行动自1993年(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生效)以来,已防止28至48个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灭绝。但就全球平均而言,很多物种继续趋近灭绝。
地球生命力指数是一个物种丰度变化的敏感指标,一项追踪4300多种脊椎动物近2.1万个调查种群的趋势研究发现,该指数在1970~2016年间平均下降68%,这意味着,全球脊椎动物物种种群不到1970年的1/3,淡水物种种群不到1970年的1/5。从2000年以来最新趋势来看,淡水物种种群下降最多(44%),其次是陆地物种种群(39%)和海洋物种种群(8%)。▲
面临六大挑战
“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、人类活动息息相关。人类多种不适当的行为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,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。”吕永龙表示,近年来,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,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采取有力举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,取得了可喜的成绩,如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“濒危”降为“易危”,“微笑天使”长江江豚频繁亮相,青藏高原藏羚羊“万羊齐奔”的壮丽景象又复现。但从全球范围和时空的角度来看,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,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多种环境压力威胁。气候变化、人类活动、环境污染等多种环境压力导致的大量动物栖息地丧失、退化。研究显示,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两大因素。气候变化会导致冰川积雪、永久冻土融化,威胁高山、极地物种生态,还可能会增加某些适应极寒气候物种的灭绝风险。人类对土地过度开发,使生物的生存环境逐步缩减,很多物种可能因缺乏食物而灭绝。此外,环境污染,包括化肥、农药、塑料和其他废物等的污染,仍然严重威胁着很多动植物的生存。
臭氧等大气污染需治理。尽管已经取得了进展,但我们对臭氧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到底会对动植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何种反应,仍知之甚少。酸雨、海洋酸化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广泛存在,除了直接影响人类健康,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,影响生态系统平衡。
加强监测与评估系统发育多样性。物种遗传多样性会影响整体物种进化,此外,还可用于植物育种、医药、材料、食品、遮荫和侵蚀控制等环境服务,潜在价值不可估量。吕永龙表示,全球系统发育多样性还没受到广泛关注,需加强整体研究。一项指标评估了近7000种有用野生植物物种保护状况,发现通过保护区、种子库、植物园得到充分保护的不到3%。而“不了解某个物种进化的整体规律,很难对它进行保护。”吕永龙说,要有长期系统性的监测和评估,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,包括防范外来物种入侵。
食物系统亟需变革。粮食问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。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60%、商业鱼类种群过度开发的33%,可归因于粮食不足。与此相对,全球约30%的粮食被浪费,而近7.5亿人遭受着严重的粮食欠缺,还有更多人营养不良。因而,未来我们要特别重视提高食物利用效率、减少食物浪费;还需转向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饮食模式。
扩大全球自然保护区。世界保护区数据库显示,到2020年,全球约15%的陆地和淡水环境被保护区覆盖,约7.5%的海域被保护区覆盖,但仍有很多物种在建立单独保护区前就消失了。迄今评估的需要被保护的2.5万余物种,被保护区覆盖的还不足一半。而且,我们目前对建立海洋保护区关注较少。另外,在划定保护区后,也需要权衡开发、保护问题,应根据地区特点采取针对性保护政策和举措。
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中和。要实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,利用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非常重要的途径。只有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,才能尽可能放大生物减碳的效果。
此外,保护生物多样性还需加强对水下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关注。目前,70%~80%海洋生物我们并不完全了解;土壤下的生物对整个生态的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但目前我们认识也很浅,需要更深入、系统的研究。
原载于2021年10月26日《生命时报》第11版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listread/show_detailsmsbRead.html?articleId=6172271f04a6159d79657f9a。